遇见先贤 ——走读“珠江湾区”杂记3
作者:曹宇红(北京大学国发院)
3月1日,周六 广州黄埔/ 新会 晴16-28°
一、万木草堂 探寻救国
万木草堂,康有为在此宣传维新思想、随后策划“戊戌变法”。1898年7月,梁启超起草了《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》)。如此算来,“戊戌变法”唯一留存的硕果——京师大学堂(北京大学的前身),与万木草堂有着精神上的必然联系。据说,当年康有为在万木草堂教书,孙中山在圣教书楼挂牌行医,相隔不过几条马路。但似乎,这位饱学的“南海先生”康有为,不太看得上学习西医的孙中山。
我特别震惊于“万木草堂”系统的教学体系,不仅将《论语》中的志于道、据于德、依于仁、游于艺,落实到了四大类、14项德育学习内容,还开设了数学、地理、美学、体育等综合学科。功课簿与蓄德录,前者是学生的学习笔记、所思所惑和老师的批注回复;“蓄德录”是学生每日摘抄的古人修身养德的警句格言,学子们每日传递、互相借鉴。难怪万木草堂从三名学子发展到100多名有识之士,朝气蓬勃地开拓着知识分子的三大领地——办学、办报、结社。
另外,我很好奇康梁两位大儒的家庭教育。他们是两位超级忙碌的维新变革者,各地办学、一路流亡,但他们的子女都异常优异。梁启超是“梁门九子三院士”,康有为的两个女儿康同璧、康同薇,则成为学贯中西、引领中国女性解放的一对“傲骨蔷薇”。是父亲做得好,还是母亲有智慧?至少,梁启超去世后,他的二夫人王桂荃对子女教育尽心尽力。在北京香山植物园的梁启超墓园中,梁思成等儿女为这位慈母栽种了一棵白皮松——
展开剩余80%“母亲树”,我曾去拜谒过好几次。
万木草堂旧址
二、师生情与革命志
康梁这一对师生,如何从惺惺相惜,到渐生分歧、到分道扬镳?
第一阶段,休戚与共。康梁在万木草堂一起治学四年。1895年3月,他们听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,筹划“公车上书”。1898年6月,康梁携手开启了“戊戌维新变法”,4个月后,颠沛流离的师生在东京相会、抱头痛哭。
第二阶段,渐行渐远。梁启超自此开始了14年的海外流亡生活,探寻新的救国之路,立宪派、保皇党、革命党,他都广泛探寻、深入了解。而康有则一生以复辟帝制为目标。随后,梁启超与孙中山一见倾心,与康有为渐行渐远。在袁世凯复辟后,梁启超大义凛然地发表反袁宣言,并且与蔡锷策划云南起义,武力讨袁。“中国几千年来,时局太沉闷了,军阀们的罪恶太贯盈了,人人都痛苦到极,厌倦到极.....我是最没有党见的人,只要有人能把中国弄好,我绝不惜给他表深厚的同情。”“吾爱吾师,吾更爱真理。”梁启超很坦荡。
第三阶段,化解恩怨。两人进入晚年后,捐弃前嫌。1927年3月8日,康有为在上海隆重举办70大寿庆典,梁启超专程从北京赶往上海为其祝寿。在寿诞后的23天,康有为病逝于青岛家中。4月17日,梁启超率一众康门弟子在北京为康为举办盛大的公祭,参加人数达千人。这一对师徒尽管生前政见不同,但一般地热爱祖国、维护民权,充分体现了“君子和而不同”的境界。
三、知识分子 所思所为
广州流传着这么一句话:“有权住东山,有钱住西关;东山的少爷,西关的小姐。”从明清开始,东山的花园洋房、西关的大屋,便是权力与财富的象征。前一天傍晚时分,我们在西关荔枝湾的水道旁穿行、在“小画舫斋”中分享交流,“白荷红荔拌半塘西”,充分感受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华人在岭南、东南亚甚至全球的影响力。今早,我们就奔去了东山,探寻“中央研究院史语所”,在民国时期,它可是中国学术界的一株参天大树。
一入“柏园”,静怡中浮现出了敬重,当年,中国近现代最优秀的一批语言学家、历史学家、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,就汇聚于此——“此虽旧域,其命维新。”
在抗战时期,史语所那一条曲折悠长的迁徙之路,辗转于广州、上海、南京、北京、长沙、昆明、李庄各地,有好几处都和西南联大重合。为何?抱团取暖、相濡以沫,跟着中央研究院史语所,有各方大师耳提面命,有东西方经典书籍可以参阅,西南联大学子从“史语所”那里获益良多。
下午两点,我们离开黄埔古村,从广州奔赴新会,车程近两小时。一下车,我们就与清华江门校友会的曾宪纲老师“无缝联结”,参观了“华侨华人博物馆”。海外华人的拼搏之路,有心酸、有坚韧,也有激昂的万众一心、援助中华!
晚餐后接近8点,尽管身心疲惫,我们还是抵挡住了新会温泉的诱惑,匆匆洗把脸,开始我们的学习交流会——每日涤荡身心,似乎更加重要。激荡的要点如下:
其一,院士路、传文脉。30多位出生于江门(新会隶属江门)的院士,他们的雕像,静静地矗立在新会一条车水马龙的大道两旁,不经意间,人们就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、先贤的光辉。寻访院士、深入交流、撰写生平、搜集照片、邀请雕塑家为院士们塑像......这件功德无量的事,就是清华学子曾宪纲在20余年前完成的。同时,在宪纲兄的建议下,健在的院士们全部被聘为“江门市科技顾问”,邀请他们助力家乡发展。讷言敏行、谦逊为人,宪纲兄最好地体现了清华学子的宝贵品格。他是“湖南湘乡县”(曾国藩故居)曾氏之后,深谙传承文脉之宝贵。
其二,华夏联合大学。2025年3月1日——“龙抬头”,在黄埔村“古村尚苑”的餐桌上,在肠粉和莲藕汤的香气中,我们开心地共创了一个新的IP——华夏联合大学。何为大学?大学的精神是什么?不仅是出科技成果、出专业人才,更是孕育思想、开化民风的地方。如此说来,只要具有这样精神的人在一起学习,就可以称之为“华夏联合大学”,无论他们是在围墙内,还是在山水间、江湖中。在喧闹的网络、AI时代,我们有太多的“知道分子”,操弄概念、自以为是;更加需要真实的“知识分子”,他们不仅有专业知识,更有独立精神、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。
其三,睁眼看世界。谁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?书上曾提到过三人,魏源、郭嵩焘、严复......袁帆师兄分享:参观了新会的华侨华人博物馆后,我深深体地验到,睁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,是那些漂洋过海、拼死一搏的移民,其中最早的就是 “五邑之民”——分布于新会、台山、开平、恩平、鹤山。据说新会目前在全球的华侨有500万人。
当年在辛亥革命、抗日战争期间,华侨不论贫富,都倾囊相助、全力救国,最著名的就是3000多位奔赴抗战前线的南洋华侨机工。感恩他们、铭记他们;先贤不仅是精英,更是孕育和托举他们的民众。
(曹宇红,2025年3月2日清晨,写于广东新会)
作者简介
曹宇红,心理资本专家、领导力教练。北大国际MBA职业发展导师,中科院心理研究所“管理者的心理资本”项目导师,中关村人才协会“心理资本委员会”首任主席。著有《领导者的冰山》《我自盛开》《创业经理人》《开启职场第二曲线》等作品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下一篇:没有了